Back

藝術家與講者

丘必信
街舞舞者,音樂創作者,影像創作者,品牌主理人,活動策劃者。
基隆第一屆「辶反氵朝」城市劇場行動「反潮」策展人。第一屆兩廳院TIFA戰鬥果醬冠軍,並受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邀請前往雲門劇場授課,更於2022年受邀至法國巴黎urbnfestival擔任評審,以及授課。 舞齡15年,參加過大大小小比賽及演出,擅長Popping舞風freestyle以及教學,表演。
田孝慈
生於臺南,現居臺北,從事創作、表演與教學。近年專注於觀察時代、歷史、 文化與環境所形塑並建立於人之上的情感,以「身體」作為創作的發展核心,著眼於內在與外在的連結。 藉由與舞蹈、劇場、行為藝術等展演合作,持續累積並開發身體動態的不同可能。近年跨足與不同領域藝術家的合作,包含服裝、視覺、新媒體、行為藝術等,並擔任多齣戲劇作品之表演者與肢體設計。
2016 年獲文化部獎助赴巴黎駐村,陸續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雲門基金會與羅曼菲獎助金發展創作及參與各項國際交流。2020 年與王世偉、李慈湄、Helmi Fita 共創作品《群眾》獲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
林立川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講師與國際處國際學生組組長、CMLab創動舞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DPK身體聚會所共同創辦人與舞蹈馬拉松共同計畫主持人。留美時以紐約州州立首席大法官獎、The Bert Terborgh 舞蹈獎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伯切斯分校舞蹈學士,回台後取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創作研究所碩士。舞者職業生涯曾任美國經典芭蕾舞團首席獨舞者與亞特蘭大芭蕾舞團獨舞者。
周寬柔
周寬柔,臺灣臺北人。從事身體創作、表演、設計與教育相關工作。作品取材自日常中的異常身體,用舞蹈視角捕捉這些處境中的行為與生活動態,藉由「創造」而非「創作」的概念去拓展獨到的劇場形式,近年專注於情慾身體研究。曾參與台北藝穗節、三十沙龍、漂鳥平台、嘉義新舞風等平台計畫,也曾受邀參與巴黎CND Camping 2019、德國Tanzmesse 2022、新加坡Dance Nucleus da:ns lab 2023等活動。2021與夥伴陳詣芩共作「女殊運動」計畫受邀參與泰國Loei、日本東京等地方藝術節。2022作品《TOMATO》代表臺灣季至愛丁堡藝穗節巡演,獲得五星好評與The Bobby Award殊榮。
黃美寧
台灣台北人。畢業於 P.A.R.T.S.表演藝術研究和培訓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喜歡走跳於不同領域間與各類藝術創作者合作。歷經十五年以上的舞蹈、身體與表演訓練,熱愛觀察的眼睛經常被社會架構與規則邊緣之間相較之下產生的荒謬吸引,並試圖透過發展與身體相關的表演及演出形式作為開啟討論、探索議題與藝術創作之媒介。
近期個人創作包括 2023白晝之夜/空總精神跑道-大會報告 《一個拼貼____的身體行動》、2021馬戲棚計畫 Screen Circus《往下的景象》、開箱:身體現場《如果妳/你願意暫時跟我交換靈魂的一部分》、李科永紀念圖書館《身體寫書》、P.A.R.T.S.《Reflection on the near future》。
近期參與之演出及計畫包括 2023台北藝術節Xavier Le Roy & Scarlet Yu《Temporary Title 2019,(TAIPEI2023) 》、2022台北藝術節Royce Ng《在場》、2022北藝開幕季《永晴之許》、2022 跨藝香港、2019 Camping Asia-Gerard&Kelly《愛無止盡》。
陳鈺翔
來自臺灣的舞蹈藝術家,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近年來致力於高跟鞋舞蹈教學,亦為小S、吳慷仁等多位知名藝人的舞蹈老師。
陳涵
曾任職於臺北的唱片行:從地下的 Urban Soul 到誠品音樂、Agnes b. 唱片選品店,陳涵以他的音樂知識做為每次放送的基礎。因熱愛黑人音樂而成為舞者,後投入 DJ 領域,故對於使聽眾置身音樂,有著獨到見解。
曾為臺北知名音樂場地 Korner/THE BAR(The Wall)、W Hotel、Amba 西門意舍旅店駐場,擅長 funk/soul、disco、house 以及各種經典的臺灣發行曲目。2020 起移居高雄,目前為獨立音樂場景「Paramont Bar 百樂門酒館」常駐 DJ。
陳涵也於媒體發表獨具觀察的音樂評論。曾為 FHM 提供黑人電影、音樂評論。2015 年為洞見撰寫系列文章,開啟網路傳媒中黑人文化、音樂書寫的風潮。此後陸續受邀撰寫「Streetvoice街聲」、「Wazaiii」等媒體專欄,並於雄獅欣講堂、臺大嘻哈文化研究社、中正大學傳播學院……等單位主講音樂相關題目。
張中煖
為台灣知名舞蹈家劉鳳學所領導的【新古典舞團】創始團員。自1992到2018年為臺北藝術大學專任師資,擔任過該校舞蹈系、所、院的主管、教務長及副校長等行政職。
並曾擔任兩廳院董事,教育部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推動委員會委員,也是台灣舞蹈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近年來積極推動舞蹈教育、舞蹈社會實踐及身體聲音美感教育工作。
學術專書、專文著作涵蓋舞蹈教育、舞蹈教學與課程研究、創造性舞蹈、台灣舞蹈發展、美感教育等面向。
葉名樺
臺灣獨立編舞家及舞者,198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創作以身體、感官詮釋來思考時間與空間,並以多媒材、跨領域的演出實踐回應敘事與事件。作品包含《一個人美術館—寂靜敲門》、《編舞者葉名樺以—真實人體回應山姆‧詹克斯》、王大閎建築劇場X葉名樺《牆後的院宅》、《SHE》系列、《波光閃閃的房間》、《跳芭蕾》、《進入誰天堂》等。曾以《牆後的院宅》獲第19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晟|SHENG
作品跨足實驗聲響/電影/劇場之間,風格遊走在探究真實(Acoustic) 與虛幻失真(Glitch)的聲音面向。現著重於聲音的取樣調變(Resampling, Modulation)顆粒合成(Granular Synthesis),融合擬音(Foley),環境音和田野錄音(Ambience/Field Recording)加上測試音效和傳統樂器(Test Tone/Traditional Instrument)。企圖呈現出融合東/西方世界觀的電子音樂場景,藉以創造出屬於未來台灣/世界的電子聲響。
潘巴奈 Panay Pan
花蓮阿美族。
從事表演藝術15年,近幾年獨立創作、駐地、展覽,也與不同藝術家跨域合作,演出也常跳脫劇場空間在不同場域。潘巴奈似乎擁有108種樣貌,在表演創作的路徑裡不斷品嚐生命的108種滋味,透過肢體、聲音、劇場…交融在第一百零八個巴奈鹹鹹的靈魂裡;當事物不對味時阿美族的老人家會說「少了點鹽」,藝術創作對巴奈來說如同在生命中加了點鹽巴。
曾合作演出團隊:賴翠霜舞創劇場、TAI身體劇場、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葉瑪》、壞鞋子舞蹈劇場、魔梯形體劇場、莫比斯圓環公社、EX-亞洲劇團、身聲劇場、原舞者、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等。
鄭皓
從數學轉戰舞蹈,轉而窮究舞動/身體的本質。近年接觸傳統武術、Linklater聲音訓練、三缺一劇團動物轉化、射箭等身體/表演方法。曾任2017兩廳院短期駐館藝術家。與驫舞劇場、周先生與舞者長期合作,曾合作藝術家包含Xavier Le Roy、林文中、余彥芳等。
創作常以物理規律為基底,延伸作為身體運動的概念,多為獨舞。近期作品兩廳院微舞作《觸底的形色》,影片版獲2021 愛丁堡藝穗節“The Infallibles Award”,2022於紐約東亞當代舞蹈節巡演。
肢體指導:電影《化劫》、臺劇《我願意》等。影像主演:Finn 黃士勛《勉強的愛》MV、嫚凌 Penny《慢 · 夢境》MV、公視紀錄片《硫在此山中》場景重建等。
謝宜樺Eva
於2006開始接觸肚皮舞、印度舞與南島舞等異國文化舞蹈。教學累積已有15年以上資歷。目前以南島文化大溪地草裙舞為主要教學推廣項目。曾指導學員參加大溪地舞蹈比賽2014、 2015、2016連續三年榮獲團體組冠軍。2015年在台中成立自已的舞蹈空間「Vahine大溪地舞蹈工作室」, 同年亦與台灣長期推廣南島舞蹈的老師共同組織籌辦比賽平台「Heiva I Taiwan台灣大溪地舞蹈比賽」現為負責人之一。
謝杰樺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其橫跨建築與舞蹈的雙重背景,為作品注入獨特的創作思維;擅以空間概念結合科技元素,融入舞蹈與身體創作,為其跨界舞作帶來獨特的藝術性。知名作品包括科技舞作《第七感官》(2011) 、《Second Body》(2015)與《永恆的直線》(2019),頗受國際好評。曾受邀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荷蘭 TodaysArt 藝術節、馬來西亞喬治城藝術節等國際性指標藝術節演出。也與其他編舞家如董怡芬和張可揚共同創作一系列舞蹈裝置作品,包括《日常編舞》系列以及《健康操》系列,嘗試延伸舞蹈的表現形式至表演以外。亦曾擔任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文化演出導演之一。
駱思維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先後加入雲門2與黃翊工作室擔任專職舞者。在舞蹈世界旅行20年後,發現影像世界的美好,並在35歲時開始投入影像工作,承襲舞者的養成訓練與經驗,期待將其轉化至影像作品之中,並持續探索舞蹈與影像的可能性。2022年受邀高雄衛武營委託製作舞蹈影像作品《沖流》,並於2023年發表於亞洲舞蹈影像共製計畫——「舞蹈風景」,曾合作臺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雲門舞集、微光製造、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三缺一劇團、沿岸製作……等單位。
Michael Caldwell
來自於多倫多的策展人、藝術節策劃、編舞、舞者及藝術倡議者。持續於不同的策展計畫以及自身的創作中,關注群眾與回應的現場性。曾擔任 Dusk Dances 與 Older & Reckless 的客座策展人與藝術節製作人、多倫多大型國際舞蹈節 Fall for Dance North 的執行製作人,他將在地、國內及國際多元舞蹈形式風格中重要的觀點帶入多倫多;目前是多倫多 Festival of Dance Annapolis Royal 的副藝術總監,策劃邀請劇場內、排練場及街頭空間,各種與在地社區互動的舞蹈作品,此外他亦擔任多個藝術組織的青年創作者導師。美國紐約雪城大學電影與藝術史學士,受多倫多舞蹈劇場學院訓練;他目前亦是 Can Asian Dance 的聯合藝術策劃、Citadel + Compagnie 藝術顧問委員、Dancer Transition Resource Centre 的董事會成員。
Sonia Calico
生長於台北的音樂製作人Sonia Calico,音樂中總是大膽嘗試各種不同的配方;以西方的重低音舞曲為基底,融合自身生長環境包括中文流行樂、傳統東方聲響等元素創造出獨樹一格的曲風。 創作靈感來源則是環繞在身邊發生的各種議題以及對科技和未來的想像與反思。
Andrea Nann
在舞蹈的可能性、多元性、連結與歸屬主題上,持續創作編舞、跳舞、製作與呈現,她相信舞蹈可以改變生存的態度,並轉變人們成為獨特的個體, 並和諧地共處。
Dreamwalker Dance Company 藝術總監,至今創作劇場、影像及戶外空間等共計 45 個作品,九度獲 Dora Mavor Moore Award 提名,並於 2019 年獲戶外最佳演出獎。Andrea 持續創作具參與感、共同合作的多重藝術型態作品,包括:The Whole Shebang(2004-2015)、The Ontario Shebang(2012-2016)、The Welcome Project(2018-至今)。2016年,因為她在蒙特婁巡演方面的貢獻,獲選為當年度重要藝術家。
Heidi Strauss
Heidi深對人們彼此於其所在環境的互動感興趣,她的作品連結舞蹈與劇場,並進入沈浸與裝置主軸,依舞台空間變換的形式。她是 adelheid 的藝術總監,在持續創作之外,也為其他藝術家發起計畫,如給年輕舞蹈策展人的 re:research,舞蹈創作者融合數位科技的 Cohort。
她曾是 Factory Theatre、The Theatre Centre、Harbourfront Centre 的駐館藝術家,她的影像創作曾於dança em foco(里約熱內盧)、nu2’s IDN festival(巴賽隆納)和 d:mic(多倫多)放映。她曾受邀委託創作及擔任編舞的劇院及藝術節有:Toronto Dance Theatre、Mocean Dance、The Frankfurt Opera、The Canadian Opera Company、Volcano Theatre、the Stratford Festival。Heidi 曾獲 KM Hunter Award for Dance,及多次獲 Dora Awards。